关于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郑板桥原名叫什么)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如果你喜欢他的文章,就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让他去吧。
友情提醒:本文1613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利安、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山东管饭县、威县县令,政绩斐然,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
乾隆十一年(1746年),板桥先生从“荒城”范县调到东莱之一城魏县,从小县到大县。他高兴得不得不哼几首赞美诗吗?但老人不仅没有唱圣歌,还写了之一首诗《怒威县》:“一路走来都是绿水青山,过了威县就是绿水青山。宰官如此诗情画意,不能不为林所重视。”这位老人本质上是一位学者,喜欢沉迷于山水。到了魏县,没看到山,就“恼”了!
“我衙门翟卧听簌簌竹声,疑是民间疾苦之声。我在曹州县的一些小朋友总是关心他们的感受。”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范县划归魏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食人事件。潍坊县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城市。由于连年灾荒和饥荒,救灾成为郑板桥治理潍县的重要内容。他开设仓库救济货物,为民众提供代金券,并推广劳务,建城筑池,招纳远近饥民上班,开办工厂煮粥充饥。尽我所能,我家住了一万多人。
郑板桥先生在位十七年(1752年),与魏县子弟高涵合写一纸,写了一幅七言行书《删繁就简,开出一朵新的二月花》,道出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心得。板桥书法,隶书行书混杂,自称“六部书”,被称为“板桥体”。画中多以兰草竹石为主,薄竹薄石,在中国书画史上绝无仅有。他自己也说:“必有揭露天地的文字,有震电惊雷的文字,有谈鬼神的文字,有无今昔的画,在寻常溪流中不固。”
”青纱不由当官抛去,囊簌簌两袖寒。在秋枫河上写一根细竹竿当鱼竿。”61岁时,板桥先生选择了“抛黑纱不当官”。两头驴和骆驼带走了他“春风在威县七年”的全部家当!他去潍坊的时候,老百姓铺满了路挽留他,家家户户的画像都是祭祀用的。魏县海道师主动为他立祠。登上官位后,板桥先生以卖画为生,游走于扬州与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家为伍,吟诗作酒。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季不谢之兰,万古长存之竹,千古无敌之石,千古不变之人”。兰花的清香,竹子的完整,石头的坚固,在他身上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坚持青山不放松,根在碎岩里,干磨多了依然坚挺,风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吹”。他的诗书画,号称天下“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新竹画》、《清光 *** 》、《兰竹香》、《甘谷菊花春》、《丛兰刺》等。他是《郑板桥集》的作者。
潍坊五好青年
可以的话请支持一秒
———END———
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