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事通!达斡尔族的介绍 居住地最早记载为洮儿河,明初迁至黑龙江以北

提起达斡尔族姓氏(达斡尔族的介绍) 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达斡尔族姓氏(达斡尔族的介绍) 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达斡尔姓(达斡尔族简介)


(资料图片)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

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洮儿河,明初迁至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期,由于中俄边境战争,达斡尔族为了巩固清 *** 的大后方,最初迁移到嫩江流域,少数留在今天的外贝加尔地区。后来由于清 *** 招募青壮年驻守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局面。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已经失传,现在使用拉丁字母。现在达斡尔族基本精通汉语,会写汉语。与蒙古人杂居的达斡尔族,大多精通蒙古语。达斡尔族能善战,后金能巩固大后方以备入关,三征索伦,故有“索伦骑射天下之一”之说。

名字

1616年,努尔哈赤称可汗,次年征服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当时,达斡尔族按地域称萨哈连(黑龙江的满语称呼),按朝贡特点称萨哈尔查(满语音译意为貂),或与鄂温克族共同称索隆。直到康熙初年才出现“大呼儿”的译名,后来常译为“大呼儿”、“大呼里”、“大呼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愿命名为达斡尔族。

历史

起源

清朝以前达斡尔族使用的契丹语失传,历史靠口述流传下来。研究清朝以前的历史很难。但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和对达斡尔族与契丹族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达斡尔族是辽代契丹后裔,也有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人与达斡尔族的亲缘关系最近。

辽朝灭亡后,达斡尔族先民迁徙至黑龙江北部。

清朝

1940年8月,清 *** 将征服索伦战争中被俘的5673名男女青年全部编入八旗,编为鲁牛。此后,清朝陆续将内迁的达斡尔人编入鲁牛。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先民分布在外兴安岭南麓的京旗里河流域和东起牛满江西至石勒卡河的黑龙江北岸流域。由于俄罗斯殖民者的入侵和清 *** 对这个民族统治的加强,他们南迁到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成为达斡尔族的故乡。后来由于清 *** 招募达斡尔族青年驻守东北、西北边陲城镇,部分达斡尔人迁徙至新疆呼伦贝尔、爱辉、塔城等地。

1643年,俄国瓦西里·波亚科夫等哥萨克人首次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最早闯入中国京七里江达斡尔族居民区,遭到达斡尔族居民的坚决打击,迫使哥萨克土匪出逃。

1651年,哈巴罗夫率领俄军再次入侵黑龙江。当他们到达广西古达尔的达斡尔族联防城时,他们威胁居民向沙皇缴纳“毛皮贡”。达斡尔族首领贵伊回答说:“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怎么能给你进贡呢?我们要致敬,除非战斗到最后一人。”达斡尔人抵抗俄军进攻,661人英勇牺牲。

1684年,达斡尔族参加了抗击沙俄侵略的jaxa战役。

732年,清 *** 在达斡尔族三扎兰和鄂温克族五阿巴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布扎八旗。其中达斡尔族聚居的杜波浅扎兰挂黄旗,莫日登扎兰挂黄旗,内莫尔扎兰挂白旗。在爱辉、摩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等地的八旗驻防官兵中,有一定数量的达斡尔人。齐齐哈尔、摩根、爱辉的官兵中,“有一半住在大呼里”。

摩登时代

1956年9月,齐齐哈尔市 *** 决定将龙江县呼尔呼拉区、大胡店区友友资源网、卧牛图达斡尔族自治区、榆树屯四个农村合并,组成县级的梅里斯达斡尔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中国现存的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族区。

社会结构

“哈拉”是达斡尔族的宗族组织,是由父系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群体。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定居点。比如“郭伯勒哈拉”生活在京畿道下游支流布丹河,“奥拉哈拉”生活在京畿道中游支流提拉登河。属于同一个“哈拉”的人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严禁通婚。每个“哈拉”都有一个民主选举的“哈拉达”(部落首领),管理部落的内部事务。清朝末年,达斡尔族以“哈拉”为单位从事集体狩猎活动,是氏族组织联合生产、平均分配习俗的残余。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一个“哈拉”又分为几个“莫昆”。莫昆是达斡尔族的父系家族组织。每个莫昆都有自己的名字,如乌利斯莫昆、郭伯勒莫昆、比日扬莫昆。同一莫昆人居住在同一个村或者相邻的地方,有生产生活上互相帮助的义务,也有收养孤儿、赡养老人的义务。莫昆所有成年男子都有权参加莫昆会议,莫昆会议是家族的更高权力机构,负责选举或更换莫昆达(一家之主),讨论家族内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惩罚违反习惯法的家族成员。

无论“哈拉达”还是“莫昆达”,都是在为自己的人民尽职尽责,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脱离劳动。元明时期,中原王朝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机构。哈拉达和莫昆达被任友友资源网任命为基层政权的行政领导。哈拉和莫昆不仅继续履行其血缘组织的职能,还承担了基层行政组织的职能。

宗教信仰

黄教

达斡尔族和阿尔泰语系的其他民族一样,主要信仰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虽然达斡尔族受到了喇嘛教、道教和天主教的影响,汉代也有人崇拜关帝神、娘娘神等神灵,但外来宗教和神灵不足以破坏萨满教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没有动摇传统萨满教在达斡尔族精神文化中的原有地位。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萨满教仍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达斡尔族的共同宗教。

在达斡尔语中,主持宗教活动的巫师通常被称为“雅达干”。由于汉语音译的不同,“雅达干”一词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如雅达干、伊都汉、叶德根等。宗教人士认为,亚德根是上帝的代言人,是人类的保护神。他们有特殊的性格和神奇的技能,他们可以与神交流,祈求驱魔,占卜和祭祀,祈求救灾。

亚达干没有特殊地位,不脱离生产,平时参加生产劳动,有事时治病救人,主持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亚达干没有寺院、寺庙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组织,一直保持着自然宗教的原始、朴素的特点。

达斡尔族的萨满教仍然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鲜明烙印。在达斡尔族中,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萨满,称为“沃卓尔雅达干”。这类巫师拥有氏族祖先神,有法衣、鼓等宗教工具。萨满负责在疾病、家中躁动、孕妇难产、死后无遗言等情况发生时“传达”神灵的帮助。“沃卓尔巴尔臣”是达斡尔族的祖先,受到氏族和其他血缘群体的崇拜。用布做成,剪成人形作为神像,在西窗下供奉,平时不提供供品。在节日里,人们会烧香献上。腊月三十晚上,祭猪肉或狍子肉,荞麦米粥,酒。

达斡尔族崇拜的神灵种类和数量很多,有与农业有关的嘎日巴尔臣(土地神)和巴纳吉音(土地神),与畜牧业关系密切的吉亚奇巴尔臣(动物富民神),与渔猎经济关系密切的比日巴尔臣(河神)和拜那查。这些神的存在表明萨满教具有多神教的特征,反映了达斡尔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偶像崇拜等传统信仰。

穿衣

清朝前后,达斡尔族保持了以皮衣为主的传统服饰文化。男装有很强的季节性,人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衣服。冬天,男人穿的皮衣,冬至至至春节,多以动物皮或牲畜皮制成。春秋两季,男子穿一种齐膝的皮袍,名为“哈里米”。这种皮袍是在春夏或初秋用狍子皮制成的。因为布料不足,男人一年四季都穿皮裤。男人戴的帽子有很多种,冬天的皮帽,春秋的毡帽,夏天的草帽,访客用的礼帽,庄严场合用的官帽,狩猎用的头皮帽等等。穿“奇卡米”(长袍皮和鹿皮制成的靴子)、“沃洛奇”(布底或皮底的休闲靴)或洗发水。[9]

女人穿长袍,不系腰带, *** 短衣,颜色以蓝色为主。冬天穿“Chicami”;夏天穿白布袜子和花鞋。逢年过节或节日穿绣花绸缎,斜跨马甲的外一套叫“奥勒青”,基本上和清朝满族的款式一样,里面是皮,外面是缎。

清朝末年后,达斡尔族传统狩猎经济日益萎缩,当地陆路交通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大量进口布帛。皮革制品在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布、丝、棉和羊毛制品逐渐取代了皮革服装。同时,服装的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日常所穿的衣服、鞋帽与当地其他民族大致相同。

在达斡尔族服饰史上,他们深受周边民族的影响,长袍的形制与满族旗袍相似。清朝末年,人们习惯穿裘皮衣服。民国以后,棉、布、丝、缎长袍成为达斡尔族的主要服饰,立领、右胸和大胸、皮裤或布裤,老年人穿夹克和马甲。男式长袍的领子和袖口有宽大的滚边,边上绣有花纹,领子下方的右斜翻领也有宽大的翻领边,由多条浅色的布条组成。宽腰带,用皮革或布制成,上面挂着吸烟用具。妇女的长袍有时披上大衣或马甲,在下摆、袖口、领口和下摆绣上许多精致的图案。下摆袖子有宽窄两个边和绣线装饰。老年人的袍子很宽,而年轻人的袍子又窄又薄。

达斡尔族传统姓氏称为“哈勒”、“莫昆”。

“哈勒”起源于氏族社会,因黑龙江流域先民更先居住的山川而得名。比如恩恩哈勒发源于他们生活的恩恩河流域,京七里哈勒发源于他们生活的京七里江。

“莫昆”源于家族,多以祖先或居住地的名字命名。如色布奇莫昆,原籍江西七里色布奇山,现居江西。另外,莫昆是按他所居住的村子划分的。

据清代文献记载,达斡尔族原有哈拉人30余人,莫昆人60余人,后来的哈拉人有的并入较大的哈拉人,有的并入莫昆人,大多因汉字书写不正确和历史原因而消失。到2015年7月,主哈拉20多个,莫昆30多个。

由于新疆部分达斡尔族不简化字,没有准确统计,简化字姓氏不详。

习惯

平民住宅

达斡尔族的传统房屋,多以松木或桦木梁、土坯或粘土墙为材料,里外铺黄泥,顶上盖茅草,二房、三房、五房不等。两个房间的西房间是卧室,东房间是厨房;三五个房间,中间的是厨房,两边是客厅。一般房子都是朝南的,注重采光。窗户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色。卧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各建有三个相连的大炕,俗称“蛮子炕”。曼康热性能好,是达斡尔族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客厅比西室还贵。西屋位于南炕上,多为长辈居住,儿子、媳妇及其子女多住北炕或东房,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大部分炕面上覆盖着芦苇席或毡。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砖房日益增多。然而,使用火炕等生活习俗仍然深受达斡尔族人民的喜爱。

传统节日

阿格内节是达斡尔族更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进入腊月以来,人们就一直忙着准备过年的各种食物。

库木乐节,库木乐是艾草芽,野菜可以食用。每年五月,一群群达斡尔人,男女老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采集艾草花蕾,欢快地载歌载舞。举行传统体育比赛很有趣。

正月十六的涂抹日(Kuodgewudu Day)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斡尔族的春节,达斡尔族把除夕到正月十五作为春节。

婚俗

达斡尔族非常重视男女婚姻,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传统婚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很早就在达斡尔族中产生并流传至今。历史上,达斡尔族并不实行严格的族内通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族内,即以不同姓氏的成员为通婚对象。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汉族长期为邻,也允许与其他民族通婚。氏族外婚制是达斡尔族婚姻习俗的另一项基本制度。同一哈拉(氏族)和莫昆(家族)的男女严禁通婚,因为他们有血缘关系,是同一个父系祖先的后裔。达斡尔族为了维持亲属间稳定的伦理关系,允许部分亲属通婚,但要求双方辈分相同,严格实行同辈通婚。与此同时,收养婚姻更加普遍。男人娶了老婆后,生的孩子还是属于父亲的“哈拉”。女婿只在父亲家工作,无权继承女方财产。

建国前,达斡尔族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包办婚姻被视为天经地义。年轻人没有选择自己配偶的权利,也不能从事自由的婚前社会活动。其传统婚俗通常包括择偶、订婚、求偶和结婚等程序。人们选择年龄相仿、长相合适的配偶。在年龄上,要求男女双方大致相近,要么男方与女方同龄,要么比女方大一至三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被彻底废除,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自由恋爱选择自己满意的配偶。

日常礼仪

尊老、友爱、互助、好客是更好的做法。对于老年人,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进出大门,年轻人都要让路;子女外出回来,要问候老人;哪里有什么好吃的或者老人喜欢吃的食物,首先尊重或者给老人留一些。客人来访,主人会敬烟、敬酒,热情地端出奶制品。如果尊贵的客人上门,还会加上“瓦七”(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以示款待。

凡宰杀祭品的,必须选择好肉,分给邻居和亲友。甚至路人打猎或钓鱼回来也能分一杯羹。客人回家,即使生活贫困,也乐于尽力招待。

\
推荐DIY文章
Win7系统弹出Internet Explorer已停止工作窗口 推荐重新安装IE浏览器-世界短讯
无法连接到appstore的解决方法 希望本篇解决教程对你有所帮助-世界看热讯
世界通讯!电脑qq聊天记录删除了怎么恢复 网友可以参考本文方法来操作
教你如何在微软官网下载ISO原版镜像文件:下载代码为何被隐藏 焦点快播
动态:windows10更新软件方法 有需要更新的用户可以据此操作
环球今热点:win10如何删除无用的输入法?赶快删除你电脑不常用的输入法吧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